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翻译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意思

翻译: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翻译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意思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翻译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赏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翻译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意思 第2张

《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